活的色彩------電視文藝晚會中的燈光色彩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5-22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引言
色彩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現象,長期以來,對色彩理論的理解也一直爭論不休,關于色彩的論述更是浩如煙海。這里筆者無力作科學嚴謹的理論研究,只想淺談一下對電視文藝晚會中燈光色彩的個人體會,偏頗之處望各位專家指教。
瑞士舞臺美術大師阿庇嚴說過,光之于空間猶如聲音之于時間,色彩從光中衍生出來,它依賴于光而存在。從舞臺的觀點,這種依有兩種不同的途徑:或是光占有色彩,光和色渾然一體彌漫于空間中;或是光照亮了一個有色物體的表面,色彩依附于物體。前者色彩充塞彌漫于空氣之中,像光那樣參與了活動,從而它與人體就有著一種直接而密切的關系。后者色彩只能通過反射而起作用,假如它活動,也只是反射它的物體在活動,而非色彩自身在活動。為了在空間中準確掌握色彩,上述區別是必要的,它們證明了存在于繪畫中的色彩和彌漫于空間中運動的色彩的區別。顯然,阿庇亞很注重燈光色彩的特質----活,從電視的角度,它為拓展電視燈光的藝術手段提供了無限可能,又由于電視技術的限制,使電視燈光的色彩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色彩,成為獨特的“這一個”。
在今天的電視文藝晚會中,燈光的運行性空前加強,它甚至與演員平分秋色地參與表演。燈光配合音樂給演出帶來良好的視聽效果,將觀眾卷入其中,如癡如醉。如果說在阿庇亞的著名序列中音樂支配了演員,演員支配了空間,空間支配了燈光。那么,在電視晚會中更多的則是音樂直接支配了燈光,燈光伴隨著音樂起伏變化,在演出中產生美妙的視聽結合。但是不管怎樣,色彩都是從燈光的運動中獲得了空前的能量,“活的色彩”成為構成畫面、詮釋節目、控制節奏的有力手段。
1 構成畫面
燈光的特性決定了色彩在空間中的自由性,它不像西方傳統繪畫那樣,在二維平面上用顏料色塊去塑造物體,制造視覺上的實間幻覺。它可以在空間中直接作用于物體,從各個角度“雕刻”物體,表現空間,實現多種色彩的和諧,保證空間的整體性和統一性,最后通過境頭構成電視畫面。
1.1激活空間
在電視文藝晚會中,通常舞臺設計提供一個假定性的空間,而且多是一景到底的不變空間,要在這樣一個相對單一的場景中“塞”進眾多的演出節目,表現不同的空間,沒有燈光色彩的變化是難以想象的。可以說,“活的色彩”激活了演出空間,讓空間有了無限變化的可能,或充滿詩意,或充滿夢幻,給觀眾傳達不同的視覺心理印象。另外,燈光色彩靈活多變,當舞臺上的色彩關系出現問題時,我們首先會借助燈光色彩來協調,讓它給布景、道具和服裝快速染色,甚至改變它們的固有色,從而保障舞臺空間的統一性。
1.2形成背景
由于電視燈光是通過鏡頭來反映的,無論空間關系怎樣,攝像機鏡頭都會把它“壓扁”轉化成畫面。由于電視技術的特性,電視晚會中大光比的運用受用一定限制,鏡頭畫面層次的形成更多依賴于空間中色彩關系的形成。捷克舞臺美術大師約瑟夫·斯沃博達曾經所預言的“光景時代”已經出現在今天的電視晚會里,燈光以“景”的形式直接參與攝像機的畫面構圖,與演員在鏡頭里構成典型的“圖—底”關系,“活的色彩”變成了攝像機構圖的活動背景,襯托著演員的表演,營造著鏡頭的視覺張力。如廣州電視臺《第十二屆美在花城廣告新星大賽總決賽》舞臺設計在空間中提供了數量相當多的大塊白帆,燈光設計借助這一空間形式,盡情揮灑,讓色彩的運用近乎后期和印象派,像馬蒂斯的繪畫,明快奔放,在大色塊的強烈對比,削弱了的明暗關系,舞臺空間被光景融合成了一體。白帆在“活在色彩”中,充滿了激情和活力。運動的光色襯托著演員的表演,表現了節目的情感,烘托和渲染了現場氣氛。
值得注意的是,當光色作為景出現在電視畫面里時,色彩的混合頗像點彩派(該派畫家通過把不同純凈色并置的方式,產生出他們想要的混合色。這樣不僅避免了由色彩調和而造成的色濃度降低現象,而且再現了空氣中特有的那種顫動效果,同時還向眼睛揭示出了色彩要素結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那種復雜的混合)。電腦燈是電視晚會里使用率頗高的效果燈具,由于它們對色彩的選擇趨于純凈,甚至飽和,院莧菀滓鴯壑詰難劬锘旌賢瓿傻摹?
1.3和諧搭配
不管是空間還是畫面,不管是光還是景,和諧是一切色彩運用的基礎。色彩的和諧基于冷暖的平衡,色彩的配合基于內容的主次,清代畫家鄒一桂《小山畫譜》中云:“五彩彰施,必有主次,以色為主,而他色附之。”那么怎樣的色彩搭配,才能產生看上去自然而又和諧的混合色?色彩學原理告訴我們:“只有根據每種色彩同其鄰近色和整個色彩的關系與相對而言位置做出判斷,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色彩意義。
由于攝像技術的特性,色彩在電視畫面中再現時出現亮度和飽和度的誤差,如深紅色變暗了,翠藍色變藍了等等,這就決定電視畫面的色彩運用遠不如平面繪畫來得自由,遠不如戲劇燈光來得灑脫。盡管如此,我們的色彩運用還是要遵循視覺殘像的現象,遵循同時性的效果。它們始終要在舞臺空間中進行積極的渲染和構成,為攝像機鏡頭內的畫面色彩造型及變化服務。
2 詮釋節目
色彩對情感的表現與音樂有異曲同工之妙,情感成為色彩和音樂互為聯想的儀帕河。古人畫論中說“隨類賦彩”,是將色彩放在了具體形象的束縛中,如前文所說,這不是我們要的,但色彩沒有一定的外界條件(如構圖、形狀等)相配合,其本身又怎能表達情感?我們的色彩該如何,難道依據光形(束)來表達感情?一束色光又代表什么?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色彩的意義是含混的,甚至是歧義的,它的表象和表現性往往可以因節目題材的改變而改變。
這樣說來,我們只能去把握晚會節目的“情”,去“隨情賦彩”,像印象派畫家那樣去解放色彩,讓色彩根據節目的表現內容“跳動”起來,從而產生無可比擬的情感力量。誠如俄國抽象主義大師康定斯所說,色彩的感官作用在你擺脫開它之后就會把它忘掉,不會對它留下任何長久的印象。然而,“假如這種感官效果滲透很深,引發比較深的感覺,就會引起心理感受的完整連鎖反應,色彩引起的表面印象也會發展成感受。”
《千手觀音》是2005年春節晚會中最出彩的一個舞蹈節目,優雅曼妙的舞姿,美輪美奐的造型,給人以無限美好的藝術享受,讓觀眾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和震撼。這個舞蹈作品,沒有情節的牽引,沒有特定的敘事背景,只是由21位聾啞演員,穿著金黃色外衣,戴著高高的頭飾,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在燦爛的光色變化中,用繽紛的“手姿”和婀娜的舞姿,幻化出一個慈祥莊嚴和典雅純凈的觀音形象。這個形象讓人們從內心深處涌出一股暖流,仿佛置身于溫馨、祥和的環境之中。可以說,燈光的“隨情賦彩”張顯了色彩的心理力量,恰當地詮釋了該舞蹈的精神內涵,激發了觀眾精神的震顫,為這段舞蹈錦上添花。
3 控制節奏
燈光的色彩運用可能是視覺上的沖擊,可能是情感上的象征。不管怎么樣,它都是為了配合節目抓住觀眾,激起觀眾的觀賞興趣。大量的演出實踐證明燈光色彩對于控制節奏有著特殊作用。而節奏在整個演出中對于保持觀眾的注意力著重大意義。前蘇聯戲劇家維·列維金娜指出,節奏是整個作品以及它的各個個別部分和各個形象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完整充實性的指標。現在的晚會多用音樂貫穿,體現主題,音樂成為色彩情感表現和節奏變化的重要依據。因此,要求設計者要反復研究音樂,理解音樂的情感,為整個晚會的色彩構思尋找依據,確定晚會總體的色彩結構。由于前述光色彩對于整個演出空間統一性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這種大結構的確立將直接決定晚會的視覺節奏。設計者在考慮舞臺空間畫面的同時不能忽略了賴以表現節目情感的色彩結構,主題性晚會更需要燈光色彩基調來突出主題內容。色彩結構成為燈光藝術中表現晚會主題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每一個結構就是一個色調,它最初作為一種意象,可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但它猶如音樂的旋律,體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它是實際演出中與晚會的其他元素結合,變得形象化、直觀化。設計者利用它可以克服畫面色彩上的單調,調節觀眾的注意力。
在廣州電視臺《第十屆美在花城廣告新星大賽總決賽》晚會中,設計者選取金橙色作為晚會的主色調,在序幕舞蹈及尾聲的盛裝展示中呼應使用,確定了晚會的整體風格。在選手形體展示環節中,運用不同色調間隔每處舞蹈。如《非洲舞》,燈光統一采用綠色主色調,讓觀眾聯想到遼闊的非洲大草原,仿佛置身于土著部落中;《俄羅斯舞》燈光采用艷藍色的主色調,配以粉紅色光,使觀眾感受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俄羅斯民族熱情好客的傳統。在音樂的過場中燈光又統一成紫色調。這樣整個環節中出現的多個色彩結構,被紫色調貫穿,既有對比又不零亂。設計者的精心安排很好的控制了這個環節的視覺節奏,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觀賞興趣。可見,恰當地運用色彩控制晚會的視覺節奏,對形成演出的整體風格,調節觀眾的觀賞心理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晚會節目中和節目間用色彩控制節奏,也決定了色彩的運用要適當把握。大量的實驗證明,濫用色彩容易讓觀眾產生生理上的視覺疲勞,產生心理上“膩”的感覺,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就是這個道理。冗長的、過多的色彩刺激,既無法對觀眾提供長時有效的興奮,也無法阻止觀眾厭倦的產生,而這等于宣布了節目的死亡。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結語
綜上所述,色彩是電視燈光的一個重要語匯,隸屬于整個節目,它能助長節目的表現力,也能削減節目的表現力。作為燈光設計以色彩的的注重并不是要通過某種色彩去追求片面的燈光效果,并不是要研究如何使許多色彩混合起來更為悅目,而是要研究在文藝晚會中如何給每個特定的節目內容賦予一個和諧的色彩形式。這個色彩形式詮釋著節目的精神內涵,當若干個這樣的色彩形式穿插于整個晚會中時,又能產生積極的影響,調節著觀眾的視覺心理和觀賞情緒,讓觀眾處在積極的審美狀態中。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