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丨電子信息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電子報 編輯:lsy631994092 2021-03-12 08:44:2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十三五”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不斷取得新進展,核心技術逐步突破,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中不斷探索特色發展之路。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電子信息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圍繞電子信息產業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力點、核心關鍵環節攻關以及賦能作用的進一步釋放,兩會代表委員積極建言。
未來5年有哪些發力點?
2020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驗,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3%,增速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2%,增速同比提高14.1個百分點。總體呈現出產業韌性強、創新推進快、轉型升級穩的特點。
其中,集成電路在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884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到20%,為同期全球產業增速的3倍,提振了業界對集成電路產業的信心。
“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帶來了市場空間和發展韌性。‘國內國際雙循環’對集成電路產品出口,以及消費電子等包含集成電路器件的產品出口帶來利好,促進了集成電路的市場開拓。相信未來一段時期,集成電路將保持增長勢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周玉梅在接受《中國電子報》專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5G通信帶來的萬物互聯、新能源汽車,以及新的技術平臺建設,將對集成電路的市場需求形成牽引。”
“十三五”期間,信息通信基礎建設成效顯著。泛在高效的信息網絡加快構建,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4G網絡。5G商用邁出堅實步伐,累計開通基站71.8萬個,5G手機終端連接數突破兩億戶。
“保守估計,信息通信業的溢出效應是6∶1,也就是運營商的信息通信可以促進6個以上行業的數字經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集團公司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在接受《中國電子報》專訪時表示,“5G時代,信息通信不僅要架設承載網絡,也要構建數字經濟的底座,成為數字經濟的倍增器。”
新型顯示產業是升級新型消費、壯大數字經濟的重要動力。目前,我國新型顯示整體產值已超過4000億元。國產顯示面板出貨總量約占全球市場的53%,產業規模位列全球第一。
“‘十四五’期間,TFT驅動的Mini LED背光技術、Micro-LED以及噴墨打印工藝生產的OLED面板等新型顯示技術,有望進一步實現突破。”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李東生向《中國電子報》指出。
作為數字經濟的加速器,量子通信、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蟬聯世界第一。兩會期間,來自吉利、長安、長城、上汽等多家車企代表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提出建議。
“要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制定5~10年產業規劃,并扶持、激勵高創新能力企業擴大規模、做大做強,搭建完善自主可控的全球化供應鏈體系。同時,拓展國際經貿合作,制定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全球化自我保護的防御機制,從多個維度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出去’整體實力。”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在提案中指出。
哪些關鍵環節亟待突破?
電子信息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但也應看到,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多個領域存在“卡脖子”難題,亟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產業基礎、提高產業鏈水平。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也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變化、增強產業發展后勁的有效措施。要更加注重培育以技術研發、品牌建設、服務保障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加快培養出更多具備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有市場影響力,抗打擊、有韌性的市場主體。”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工信廳廳長曹慧泉向《中國電子報》表示。
基礎及核心技術環節具有多學科技術體系交叉融合特點,自主創新需要從體制機制層面予以保障,推動優勢資源高效整合,產學研用協同攻關。
“要著力加強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的建設。國家實驗室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特征,是創新產業鏈條布局、實現全要素配置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迫切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整合優勢資源,通過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學平臺,有力有序地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集中力量實現‘從0到1’的重大突破,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躍指出。
在技術攻關過程中,既需要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也需要聚焦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突出重點。
“集成電路等關鍵核心產業要始終將基礎研究作為重點。除了立足長遠未雨綢繆,也要關注現階段和臨近的關鍵核心需求,通過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或應用技術的基礎研究,把技術做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周玉梅指出。
產業發展,人才先行。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推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儲能等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成為“十四五”時期的工作重點。
“沒有無用之用,何來有用之用。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要以學科群、新工科、強基工程為抓手,在基礎學科和人才培養上下工夫。”張云勇指出,“強基工程著眼于數理化、文史哲等基礎學科,數理化是原始創新的原動力,文史哲是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的關鍵。”
基礎及核心技術是典型的資金密集產業,從研發到形成營收的周期較長,利用投融資手段支持攻關主體成為業界剛需。
“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方式靈活,可以和國家科技投入互為補充,最大程度激發創新活力。”郝躍指出,“目前我國企業對短期無法獲利的前沿研究和存在不確定性的未來技術投入熱情普遍不足,需要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上下工夫,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對接,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的融通渠道;鼓勵資本市場適度放寬對科創企業的盈利要求,形成促進創新的科技投融資新體系。”
對社會經濟如何支撐引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電子信息產業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基于人臉識別、紅外測溫、增強現實的無接觸體溫識別,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人群流向和防控范圍定位,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開展的疫情檢測和分析研判,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同時,信息基礎設施及數據中心等IT設施,為線上教育、遠程工作、虛擬旅游等多種業態提供了有力保障,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曾向《中國電子報》記者指出,經歷疫情考驗,企業認識到數字化轉型可以抵抗風險,打造高韌性智慧企業、堅持“數字技術+管理創新”雙輪驅動、做有價值的轉型、集團企業轉型共享服務先行以及強調預測和智能化決策,將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五大新風向。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作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電子信息產業需提升發展質量,在更廣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釋放賦能作用。
“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攻克核心技術、強化關鍵環節,著力打造產業生態鏈,促進電子信息產業與各個行業領域的高度融合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保春向《中國電子報》表示,“同時,要全面強化企業電子信息化建設,推動實施建設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和產業數據生態,拓寬產業應用領域。”
作為人工智能企業的主要創始人,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向記者表示,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中國制造”有三個趨勢。一是兩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應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轉變。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快速發展,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用明顯。三是跨界融合創新取得突破,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各場景的深化應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模式和新型業態。
“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十四五’期間,應打造穩鏈強鏈補鏈工程,推動電子信息領域的企業加強研發攻關,補齊產業鏈短板。同時,打造全產業生態,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劉偉說。
作為工業制造類企業,美的致力于通過工業互聯網驅動轉型,現已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為超過200家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家用空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表示,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應用產業,在賦能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政府管理方面前景巨大,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級。
“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5G新基建的特性,加快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將提升企業全價值鏈的運營效率。”李金波表示,“建議國家給予企業數字化轉型、端到端服務打通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投入,實現各行各業制造業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構。”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