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 VS 勢能:看TOP3會議平板品牌成長能量構成
來源:DISCIEN 編輯:lsy631994092 2021-07-14 08:48:32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在網上沖浪無意間看到了一篇關于分析“零售品牌動能與勢能”的文章,也是本篇文章的靈感之源,感覺“動能”與“勢能”兩個詞用于分析會議平板品牌的成長非常適用。
如何理解動能與勢能?
源于物理概念,大家應該在高中有學到過,但我已不記得我學過……
“ 動能 ” 的能量產生來源于物體運轉的質量和速度,當物體質量越大,速度越快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大的能量,這是動能,所以它產生能量方式就是要快速運轉。
“ 勢能 ” 的能量來源完全不同,它不來自于速度,而是來自于它的位置和高度。
接下來我們用這個概念來分析一下會議平板市場的TOP 3品牌,也是三個典型品牌代表的成長能量構成,據DISCIEN數據顯示2021Q1銷量TOP3為MAXHUB、華為、皓麗;
MAXHUB: 屬于動能與勢能相結合的品牌,MAXHUB作為會議平板市場的頭部品牌在產品、營銷、推廣上均屬于行業領先者,更多體現于其在速度和效率上優于競品,如:從產品迭代來看目前由X3系列到V5系列,再到反射式紅外觸控產品、105寸21:9、8K+miniLED背光產品的推出以及周邊配套設備的逐步完善,產品始終緊隨市場需求進行高速迭代;而在勢能方面,體現于其對于產品和教育行業的沉淀與高壁壘性,但從行業勢能的角度有一定局限性,目前也正在積極的利用其動能優勢開拓其它行業如金融、政企,線上等。
華為: 屬于典型的勢能型品牌,在2020年7月進入市場,僅用半年多的時間發展即進入TOP2陣營,華為進入市場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其品牌所賦予的能量,主要體現于其視頻會議、以及ICT類渠道和行業資源等維度的能量。而華為進入市場也給會議平板的品牌商及下游渠道商注入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像華為一樣帶著“勢能”進入市場的品牌絡繹不絕,基本都是老品牌帶著自身競爭力進入,如有帶著生態勢能進入的品牌像華為小米,有帶著渠道勢能進入的品牌像聯想,有帶著行業勢能進入的浪潮等等。
新入局者帶著自身“勢能”進場
皓麗: 屬于典型的動能型品牌,動能品牌是渠道為先,即以量取勝,皓麗渠道開拓的速度非常快,在2019年在庫渠道商已達300+以上,同時其在市場價格及產品等決策方面靈活性較高,通過速度實現了銷量的快速增長,從而帶動了品牌認知度。
對于品牌路線的選擇是動能還是勢能路線,源于品牌基因所決定,動能品牌是渠道為先,以量取勝,短時間內崛起速度非常快,通過渠道紅利加速規模成長,缺點就是抗風險低。
而勢能品牌是品牌為先,利用自身內部優勢拓展新業務,其相對完全新品牌成功率較高,但也同時需要迅速圍繞品牌、產品、渠道、成本、推廣等維度補短板。
而對于會議平板未來的成長之路誰將坐穩C位?
DISCIEN認為不同階段的用戶群體將帶來不同類型品牌的紅利分食期,同時具有To B 與To C基因的企業將更有競爭優勢; 以下將結合會議平板的生命周期來分析:當下處于需求喚醒期的成長期階段,用戶主要以大G和大B這兩個行業為主,當大G和大B行業到達成熟期之后,我們認為小B的接力會給整個市場帶來二次增長高峰。用戶群體由大G/大B向小B發展的過程,采購鏈條和品牌獲利也將發生變化,大G和大B具有決策鏈條,屬于To B的市場;而小B端的中小企業的采購基本沒有決策鏈條,大多為老板自行拍板購買,類似于C端消費電子類的采購,不同階段的用戶群體將帶來不同類型品牌的紅利分食期 。大G/大B階段具有To G和To B基因的企業更有優勢,小B市場階段做C端運營的品牌在整個市場中將有優勢,而如果同時具有To B 與To C基因的企業將更有競爭優勢。
IFPD商用市場生命周期預期
Data source: DISCIEN
總結來講會議平板市場是目前所有商顯品類中巨頭聚集最多的產品,各自有著不同的基因優勢(生態、產品、渠道、行業)等,企業需結合自身內部與外部優勢,盡快選擇適合的賽道深耕,進行精細化運營,建立壁壘,提高抗風險抵御能力。
評論comment